金华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网络整理 2019-06-30 最新信息

上一篇讲到:

永乐大帝的朝贡体系,就是掌握世界货币的发行权。

朝贡体系的本质,就是货币发行体系。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明成祖朱棣之后的皇帝都想学永乐帝,明英宗学他御驾亲征,结果搞出个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意味着永乐大帝建立起的朝贡系统彻底破产。

这一时期帝国内外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见微知著,你若了解过瓷器,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瓷器都是收藏界的最爱,而明英宗之后兄弟互换的时期,似乎都没有这一时期烧制的产品。

不是这时候的东西差,是因为朝贡体系的破产,使瓷器丧失了作为结算货币的作用。

说到底,帝国的运行,明线还是看财政资金的运转。

崇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明亡在万历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永乐皇帝的“朝贡体系”奠定了后世两个朝代在世界之中的定位。

可以说,我们至今仍在他的格局之中。

大清是唯一一个没有对中华文化注入新内容的朝代。

清朝前期完全继承了大明保守的一面,同治中兴后有新气象,但此时已经成为革命对象了。

如果说崇祯的运气不好,但和咸丰比起来,崇祯并不算惨。

咸丰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了,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二千年未有之变局,什么事都让他赶上了。

而作为大清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看似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如今我们说满清丧权辱国是因为慈禧的腐败无能,但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最终成为满清的实际控制人,说明慈禧并非是愚蠢的。

不然宫斗戏中一集都活不下去。

作为帝国的实际负责人,在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如果想要大清帝国的江山永固,此时就必须改革。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有的词汇,看似是对外政策,但最重要的还是基于当时环境下内政的改革。

改革之痛,痛入骨髓。别的国家是模仿不来的。

从我们的角度看,改革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如果从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角度看,目的很直接,那就是:为了生存。

改革之中有成功,有失败,而一旦保守就完全没有生存的机会。

从周武王的五服到秦始皇的郡县,再到唐宗宋祖,一旦坐到这个位置,都不得不为了这个目的考虑。

改革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

在慈禧的执政生涯中,一共有过四次改革。

不知道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咸丰体弱多病,所以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慈禧喜欢看京剧,从中参透出帝王将相的君臣关系。

但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慈禧熟知武则天的故事。

慈禧上位后,发动辛酉政变,逮捕了八大臣,和武则天清理长孙无忌如出一辙。

在清理了旧势力后,接下来的做法也十分相似。

那就是寻找新的盟友,对地方放权寻求财政支持。

武曌是以番族将领作为军事力量,和科举制建立文官班子,慈禧找的是汉臣,和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六部。

慈禧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称帝,应该是和后宫不得干政的组训有关。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火烧圆明园,大清一直是以一种逃避的态度面对来自西方世界的威胁。

在晚清在外交中,凡是主张强硬,敢于在外交场合痛斥洋人的人,通常都会获得民众的认可,被称为民族英雄,扬我国威。

但是外交,是嗓门大就管用吗?

这种只讲政治正确,而罔顾现实,仅仅二十年就遭遇内忧外患,险些葬送江山。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逃往热河,第二年就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

临终前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即同治帝)继位为帝。

后又给了皇后和懿贵妃两枚印章,希望他们之间能够相互牵制。

但慈禧早就不看惯顾命八大臣,于是联合咸丰帝的异母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后奕訢被封为议政王。

从此,慈禧开始垂帘听政。

慈禧与奕訢叔嫂联手的关系有些微妙,但我们并不准备讨论八卦。

在英法联军打进北京之后,咸丰就将议和这件事交给了奕訢。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这种安排并非出自于信任奕訢,相反正是将兄弟推入火坑,而奕訢却和咸丰身边的大臣不同,面对洋人,并非一味的回避欺诈,而是积极面对。

在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中,奕訢的态度赢得了西方列强对他的好感,也为他在此后的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

说明他对当时的局势还是有着清晰认知的。

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核心就是对内权力下放、对外合作。

对内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汉臣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

对外收回了各自为政的地方外交,建立海关总税务司,由中央统一政策,将海关关税作为国税,商业税(厘金制度)作为地税。

短短几年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回起义,把原本外忧内患的江山重新恢复稳定,史称“同治中兴”

力量

20年的洋务运动使得中国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整体看来局势相对可控。

外部大清与西方世界也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内部中央与地方也有各自的财政系统,国地税分开承担自己开支。

这种制度取决于当时慈禧、奕䜣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之间的信任关系,所以也注定了这个制度无法持续。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因为权力下放就会导致形成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慈禧与保守派的冲突,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中央枢纽。

在列强环绕的环境下,如果无法动员全国之力,就很难打赢战争。

如今我们说慈禧腐败无能,主要是因为两场战役,一是中法战争,二是甲午海战,一打败仗就急于求和。

不是慈禧主战主和之间切换迅速,应该说是她没得选。

无法调用全国之力,就无法打消耗战。

所以此时慈禧要做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有了戊戌变法。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设立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

保守派都是儒家士大夫群体,所以戊戌变法一开始就先废八股,建立维新派的中央人才体系。

这是一个长期策略,但当时慈禧已年过60,没有几年阳寿了,所以慈禧把戊戌变法交给光绪,让他借机建立起自己的基本盘。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向日本学习,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私货。

逻辑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天皇只是傀儡,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手中。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一样的。

“民族自强”光绪不一定在乎,但“大政奉还”这个说法肯定说动了光绪,于是有了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京。

伊藤博文的目的,是“中美英日和邦”计划,就是将中美英日合成一个国家。

那么合并成一个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有很多种玩法。

比方说,日本人可以借给中国一笔钱。

那你用什么担保呢?怎样能保证能够还钱呢?

万一改朝换代,新的朝代不认怎么办?

我也不要土地,土地管理也是需要成本的,此时最好方式是参与经营,控制你的关键部门。

康党也正式向皇帝提出了他们的“合邦”计划,建议将外交、新政、铁路、银行、媒体、教育等部门,交由伊藤博文掌管。

康党改革,目的是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重组公司罢了。

稍微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觉得不妥,慈禧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马上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阻止光绪皇帝对伊藤博文的任用,并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据袁世凯的日记,是慈禧囚禁光绪在前(1898年9月19日),袁世凯告密(1898年9月20日)在后。

并非如康梁所说,因为告密而变法失败。

袁世凯听到慈禧太后关了光绪皇帝的禁闭,为避免自己被牵扯上叛逆罪,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

荣禄火速报告慈禧,慈禧听后非常震惊,马上下令将康党斩草除根,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不经审判,直接处死,于是就有了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但慈禧没有提到他们有卖国通敌之罪。

因为一旦公布,相当于与英、日反目成仇,所以只能以含混罪名带过。

不然日本大使馆为什么会庇护康梁,大使馆行为肯定是政府行为,日本政府为何保护中国变法人士?

唯一的解释是维新派承诺了日方利益,同时日方承诺保护维新派人士的安全。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谭嗣同曾说:

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谭嗣同认为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徒为我之累赘”,不如卖掉“供变法之用”。

康有为也有卖地给列强的想法。

《书孙文正公事》中记载,孙家鼐曾质问康有为如何筹措经费,康有为的回答是:把西藏卖给英国,“可得善价供新政用”。

在《日本变政考》里,康有为举了库页岛划俄,和阿拉斯加售美两个例子,来证明其卖疆土搞变法的理念是正确的。

稍微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觉得荒谬和恐怖,崽卖爷田当然不心疼,但当时康谭还真是这么想的。

义和团

戊戌变法之后,此时慈禧处于一个权力失控的状态。

李中堂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地方在甲午后力图自保不受差遣,恭亲王奕䜣也在戊戌年病逝。

慈禧几十年依赖的两大势力,一下全没了。

英日觉得你搞砸了个好项目,总拿光绪说事,想搞掉你让光绪上位。

而且国库空虚,也拿不出任何钱了。

对于慈禧来说,局面已经失控了,她此时需要的是一个新的支撑点。

于是慈禧将目光转向了“民粹”义和团。

义和团也不用军饷,还有神功护体。

慈禧决定用义和团对付洋人,但发现神功似乎并没什么用。

后面的过程就不用多说了,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攻破北京城。

慈禧和光绪帝出神武门西逃,联军经巷战后攻陷北京。

之后奕劻李鸿章与外国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作为大清帝国半个世纪的实际控制人,慈禧的政治经验从何而来?

庚子之乱后,慈禧太后逃亡到山西。

在逃亡路上,慈禧找到了新的盟友:工商士绅。

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后,到了乔家大德通(就是我们熟知的乔家大院)作为临时行宫。

山西官员召集山西各商号商量借钱,乔家大德丰票号当场答应,同意借给朝廷银10万两。

之后慈禧为了还山西商人的人情,户部有三分之一的银两存在各家山西票号中,还将庚子赔款连本带息,约10亿两白银交由山西票号来经营。

1901年1月,没等到回北京,清廷在西安就发布上谕,新设商部,以振兴工商为目标,直接面对工商阶层进行了一场“改革开放”。

此时将商人团体抬到一个空前地位,开放了原先官方垄断的行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还按投资额授予商人顶戴花翎,启用唐文治、王清穆等有实际经办近代工业经验的江南人士主持商部工作。

此后的几年,中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高速上升期。

但大清已开始成为革命对象了。

这时候,大清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了。

1908年,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宪制,并列出了一个为期9年的时间表:

1909进行省咨议局选举;1910年资政院开院;1917年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但计划公布后没多久,慈禧便去世了,没有了最高权力,清廷群龙无首,地方督抚拥兵自重,此事也不了了之。

结语

在慈禧执政的50年里,她一直在寻找可依赖的力量,直到最后才找到答案。

华夏文明延续至今,当年不可一世的西方文明,如今已经开始走向衰落,而华夏文明却依然不断焕发生机。

到底谁才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呢?

本文作者:万归藏(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686043599745895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慈禧太后   清朝   咸丰   武则天   明成祖   北京条约   我在宫里做厨师   政治   明英宗   太平天国   瓷器   文化   中国历史   周武王   长孙无忌   叶赫那拉氏   秦始皇   左宗棠   外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