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网络整理 2019-06-23 最新信息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太尉乔玄与曹操成为忘年交,他对曹操说:“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

青年曹操没有什么名气,于是乔玄让曹操去找大佬许子将,请其给曹操一句评语。

曹操千辛万苦找到许子将,问道:“我何如人?”许子将不愿理他,所以也不回答,曹操依旧不依不饶,许子将看他不达目的不罢休,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这句评语,大笑而去。

曹操为什么要对一句评语趋之若鹜?实际上,这是东汉时期非常盛行的一种社会风气,名曰“品评人物”,甚至,还出现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品评家,比如许子将。

品评家们的评语,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被品评人的仕途乃至前途命运,因此,曹操才会如此在乎许子将对他的评语。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一、“品评人物”的由来

对人物的品鉴与评价,其实并非只有东汉特有,恐怕自从人类诞生语言那天起,就学会了对他人的品行进行赞扬或者吐槽。而要说它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则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

当时的曹操固然是青年才俊,其父亲位至三公,但仍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品评家大佬,如许子将,来对他的品行进行点评一番,以提高曹操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品评人物”在东汉时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是没有原因的。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1、察举制的需要

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称为察举制,最早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每个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各地的地方官员,都要考察当地士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者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

与汉朝前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和军功制相比,察举制无疑具有进步性:它不以家庭背景作为唯一的选官标准,人才只要是有真材实料,并且品德优良,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就可以成为察举的对象,进入仕途。从这时候起,一直到东汉末年,察举制一直是汉代选任官员最重要的途径。

而地方举荐人才,无疑是察举制的中心环节。要想获得举荐,最佳途径就是给自己积攒名望,在社会上和士人中间留下好的口碑。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里,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善于品鉴人物的权威人士,比如开头说的许子将、乔玄等等。他们嘴里说出的话,是朝廷任免官员的重要依据。

2、士家大族的形成

与西汉开国时候的情况不同,东汉之所以能够迅速建立并统一,得益于刘秀得到了当时豪族地主们的大力支持。

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皇权,极大限制了这些豪族地主们的权力,但为了补偿他们,在经济上则给予了非常大的自由权。

东汉的豪族地主,通过占有大量土地,成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庄园主。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让其子弟读书做官,因而转变为了士族。这些士人出身于豪族,因为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在思想和行动上变得更加自由和独立。

因此,“品评人物”之风盛行,也是这些士人们经济独立、思想自由的体现。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3、受儒家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然而在汉武帝时期,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成为当时及后人们的行为准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十分喜爱品评人物,从尧舜这些上古贤君,到他身边的学生弟子,都是他品评的对象,这些在《论语》里很常见,如“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到了东汉时期,士人们不仅继承了孔子爱品评人物的特点,更是以儒家所倡导的德行,如“仁义礼智信”等条条框框,来衡量和评价人才。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二、汉末著名“人物品评家”许劭

东汉后期,“品评人物”之风日盛,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职业——品评家,而有个人是其中翘楚,他就是许劭。

《后汉书·许劭传》记载:“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 。”这里的“许”,指的就是许劭。

许劭,字子将,所以也有人称他为“许子将”,他“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这里的“好人伦”,就是喜好人物品鉴的意思。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许劭之所以有名气,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擅长从社会中下层里鉴别人才,只唯贤,不唯上;

二是他对人物的评语,往往非常中肯且有预见性,比如他对曹操的评价即是如此;

三是他开创了“月旦评”这一品评形式,在当时闻名遐迩且影响深远。

先前,人们品评人物多是一种自发行为,而许劭的“月旦评”,却使之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人物品鉴活动。在“月旦评”上,凡是与会人员,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评论的民主性,避免了个人品评人物的偏见。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因为许劭的名声和“月旦评”的公正性,从他这里得出的人物评语,甚至成为朝廷选贤任能的重要依据。四世三公的豪族袁绍,以及青年才俊曹操,都对许劭的敬畏三分。

其中,被人耻笑为宦官之后的曹操,甚至“卑辞厚礼”,低三下四的求许劭一评。许劭对之带搭不理,曹操竟厚着脸皮死磨硬泡,直到他说了一句令自己满意的评语为止。而曹操就是因为被许劭所评价,最终才被举为了“孝廉”,走进了东汉仕途。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三、“品评人物”对东汉王朝命运的影响

东汉时期,朝廷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制将儒家的道德规范放在首位,而这个标准很难有一个严格标准的考察办法,所以,察举制的具体实施,很大程度上要参考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和口碑。在这种情况下,品评人物作为为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很好的促进了察举制的实行。

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从汉和帝到汉献帝,皇帝都是幼年继位,大权很早就落入到了外戚手中。皇帝成年后,不甘心受制于人,只能依靠宦官的力量铲除外戚势力,这又导致了宦官专权。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宦官们出身卑微,文化素质较低,一旦得宠后,就像暴发户一样,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宦官们任人唯亲,让察举制形同虚设,再也不能成为士人读书做官的阶梯了。

因此,士人们开始分化,一部分趋炎附势,成为宦官们的附庸和爪牙;另一部分则不愿同流合污,选择了隐居避世。当然,更有一部分士人在国家危难之际,选择了挺身而出,与宦官们做斗争。

士人阶层与宦官们的斗争,也成为这个时候人物品评的风向标。这时候的品评家们,旗帜鲜明的赞扬那些不畏权贵、忧国忧民的正直之士,批判那些趋炎附势、贪赃枉法的外戚宦官及其爪牙。由此,他们发起了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清议运动”。

东汉一种社会风气,让曹操也趋之若鹜,最终却影响了王朝的命运

“清议运动”,给当时一大批中下级官吏以精神上和舆论上的鼓舞,让他们秉公执法,伸张正义,制裁了许多宦官的追随者。

最终,这引起了宦官们的疯狂报复,于是就爆发了两次“党锢之祸”。

而因为皇帝偏袒宦官,两次“党锢之祸”中,以太尉陈蕃为代表的士大夫一党,被宦官诛杀殆尽。

宦官捕杀士人,也伤及了东汉朝廷的根本,这也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后汉书》、《世说新语》、《论语》

本文作者:深夜聊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28302142929357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曹操   东汉   许劭   察举制   世说新语   桥玄   儒家   汉光武帝   汉朝   经济   汉武帝   论语   举孝廉   孔子   袁绍   人生第一份工作   西汉   董仲舒   后汉书   读书   冉求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