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从萧何的自污谈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臣子只能绝对忠诚于君

网络整理 2019-05-06 最新信息

一、从刀笔吏到相国的发展

从萧何的自污谈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臣子只能绝对忠诚于君

(一)作为刀笔吏时期的萧何

“刀笔吏”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称述萧何的用语。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是说萧何在秦时做办理文书的小吏,虽食俸禄,但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政绩,因而不显名。)

1、以文无害。(文无害:草拟文案,笔下行文公平无害,文章特出无比,天下无双。)有文采,懂律令,且办事公正。虽未有“奇节”,但他办事能力很强,因而得到监郡御史的赏识,因为富有远大政见且不认可秦王朝的暴政,所以面对提拔重用的机会坚持推辞。

2、良禽择木栖,慧眼照千秋。萧何利用自身关系网络关照维护刘邦,对刘邦有亲近之情、长兄之意,显示出萧何的独具慧眼。

(二)刘邦起兵反秦时期的萧何

1、冷静、理智,收藏秦图籍,全面掌握了天下大势、地势险要、人口分布、税收分布、强弱处所、民间疾苦。这些图籍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科学的情报作用,亦为西汉建国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参考。

刘邦攻破咸阳,独萧何一人进入秦丞相府收缴有关图书律令的相关资料,为刘邦治国提供了客观的资料。(诸侯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2、重视法律。

在刘邦带军攻入咸阳后便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汉书·高祖纪下》)

(三)汉高祖时期的萧何

1、兢兢业业,忠心无二。

面对刘邦多次怀疑,他听取门客意见,自污以明哲保身,从未对刘邦有二心。

2、一心为民。

在刘邦打消怀疑后又立刻想着为百姓争取利益,因此以上林苑之事触怒刘邦。

3、选贤举能,不计前嫌。去世前推举了曾经与自己有过嫌隙的曹参为相。

二、从友谊关系到君臣关系

(一)刘邦起兵反秦前(慧眼识人)

1、刘邦为泗水亭长,萧何为沛县主史,萧何时常利用自身官职之便照拂刘邦。(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史记·萧相国世家》)

2、独送五百钱。(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相国世家》)

3、邀请刘邦参加沛令的义举,萧何对刘邦有知遇之恩。

此阶段萧何与刘邦是友谊关系,也是并肩举旗反秦的战友。

(二)刘邦起兵反秦

1、在刘邦夺取天下时,萧何将关中打理得极好。(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史记·萧相国世家》)

2、在刘邦危机关头补给后勤。(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史记·萧相国世家》)

3、因为太过得民心而逐渐引起了刘邦的猜忌。(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此阶段随着刘邦与萧何君臣关系的明晰,君臣权利的矛盾也逐步显现。

(三)刘邦称帝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1、论功行赏,刘邦力排众议,萧何功居群臣之首。(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2、淮阴侯韩信叛变,被诛后刘邦加封萧何为相国,萧何为避免怀疑,听取召平意见将家产尽数捐给军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3、英布谋反,高祖亲自带兵出征,多次派人询问萧何情况,萧何听取门客意见自污以洗清嫌疑。(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史记·萧相国世家》)

4、为民请愿,利益触及上林苑惹刘邦震怒而下狱,但萧何太得民心,不久又被释放。(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槀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御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5、刘邦驾崩,萧何尽心辅佐惠帝,并举荐曹参。(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此阶段刘邦与萧何已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君权与相权冲突明显,并逐渐由信任型君臣关系转化为礼仪型君臣关系,刘邦对皇权的定位呈现出典型的“法、术、势三合一”的法家思想。

礼仪型君臣关系:符合儒家“秩序”观念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君王为“公”,臣不谋“私”,君君臣臣,各司其职。汉代糅合法家思想后转化为君权至上而臣子只能服从的关系。

信任型君臣关系:在礼仪型君臣关系上发展出来的由个人私心导致的更亲密的君臣关系。

总结:伴君如伴虎,萧何虽然并无犯上之心,也时刻为人民着想,但只要刘邦认为他有谋反之心,他就必须找到办法自证清白,否则便会引来杀身之祸。由此可见在汉承秦君主专制并且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君臣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礼”,实际上权力重心已经大大向君王一方倾斜,君王有天下而臣子治天下,臣子只能绝对忠诚于君。

古代社会的君臣关系,“君尊臣卑”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概念,也是君主政治的一个基本表征。以上我们知道的君臣关系都在随着社会变化而深化了君臣的等级关系,其实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还存在着比较亲密的君臣关系,就如同刘邦与萧何打天下的前期关系。举个例子:在唐宋时期君臣观念的发展中,出现了“君臣之义”与“君臣道合”。

君臣之义:是先秦以来家、国一体观念的反映。目的在于将建立在家庭关系中父子之亲的血缘关系放大到君臣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秩序中,依靠这种人性化的理念来实现对对国家的管理。主要强调君臣之间“仁”和“忠”的关系。

最好的事例:臣子谏诤。《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转》:

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知道。言军臣邪,固当谏争;语朋友邪,应有切磋。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义手从族乎?

这里记载的是一段东汉初期春卿(杨广)和季孟(隗嚣)的交往经历,在范晔笔下这是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臣子通过进谏来世见君子之义,有了问题,君臣双方可以向朋友那样切磋商讨,断无唯唯诺诺、俯首甘从之义。史书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朋友之义也。做官以箴之,申谟以禁之,君臣之道也”,也是对这两个方面言简意赅的描述。

在君臣之义的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的过程中,“君臣道合”在隋唐之际出现于史籍。强调君臣同心同德,臣下对君主可以畅所欲言。隋文帝曾指出君臣道合就是君臣亲密无间。在不断地发展后,体现出君臣政治的合作与相互扶持的关系。

三、历朝历代君臣关系

(一)三皇五帝时期:没有严格的君臣关系,也没有严格的君臣界限。

(二)周朝至战国:任臣惟贤。即在大一统的封建中国形成之前,君权还没有被神化,没有被抬捧到吓人的高度,君臣关系还比较纯朴自然,君视臣为师友、宾客甚至是自己的父辈都很正常。(周武王与姜尚,秦昭王与范雎)

(三)秦朝:君权至上,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秦始皇与吕不韦)其原因在于,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君权至上”成为不可动摇的原则。

(四)两汉:君对臣待之以礼。大臣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大臣座。大臣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五)北宋初:君臣如主客,文武大臣地位降低,君臣等级差距变大。

(六)明:君臣如主奴。君主对臣下以表现为非礼对待的地步。(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并且设置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七)清:主奴关系更甚。(“奴婢启禀万岁”,跪着听皇帝教诲。)

本文作者:杂崩冷馆(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422632649418394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萧何   刘邦   司马迁   史记   汉朝   西汉   楚汉战争   汉书   英布   儒家   咸阳   曹参   韩信   秦朝   向君   长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