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网络整理 2019-04-28 最新信息

在古代,除了比杀头之外让皇帝感到解气的就要数打大臣的屁股了,皇帝打大臣屁股算不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发明。东汉光武帝刘秀,隋高祖杨坚,唐玄宗李隆基都在朝堂上打过大臣的板子,只是不像明朝一样成为皇帝对付大臣的“ 保留动作”。在明代,廷杖发展出了一套固定的程序。要廷杖大臣,也要照章办事。《明代酷刑三例考略》记载:皇帝要先发出个廷杖的命令,司礼监太监出帖加盖印信,交给刑科给事中审核,签批后再交给东厂、西厂、锦衣卫去拿人。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朱元璋画像

根据明崇祯年间大臣的观察,不按这个流程走,拿不到刑科给事中签批的驾帖,厂卫是不能廷杖大臣的。廷杖也有固定的仪式要遵循。廷杖大臣时,会用绳子绑着大臣手腕押解到午门外。大臣穿着囚服,过一扇门就闭一扇门,一直到受杖领刑的地方,两排手持木棍穿襞衣的人已经站立在那伺候了。司礼监宣读完驾帖(刑科签发的逮捕犯人公文),太监头头儿坐在午门空地的左边,锦衣卫的头头儿坐在右边,一起替皇上监督行刑。受杖囚犯带到,会被人用麻布兜将肩部以下绑定,让他不能随便动弹。再把受刑者的脚绑定,防止踢踹,露出屁股和大腿受刑。受刑人直接脸部朝地,趴在地上准备挨打。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相关画面

司礼监太监命令:“搁棍!”两旁排列的校尉齐声大喝:”搁棍!这时,有一人拿着一根大木棍走出队列,把杖搁在将被打者的大腿上。校尉们又按照司礼监太监的命令齐声大喝:“打!”于是,行刑者把杖高高举起,打犯官的屁股。三下之后,校尉们又大喝:“着实打!”行刑者更加用力。打到中间,校尉们有时会按照司礼监太监的眼色,大喝用心打",这是告诉行刑者往死处打,行刑者心领神会,打得更加凶狠。每打五下,行刑者要换一个人,校尉们照样用吆喝声传达太监的命令。每次喝令时,都是先由一人发令,然后百名校尉齐声附和,喊声震天动地。这样一套略带表演性质的廷仗仪式下来,不仅被打的官员命悬线,旁边观看的官员也莫不心惊胆战,两腿发抖。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相关画面

太监比皇帝更可怕

虽说廷杖的旨意一般都是皇帝下的,但一个官员挨的板子是轻是重,要不要留条命,皇帝一般不会说这么细。这时,主持执行廷杖的太监,就可以上下其手,操控大臣的性命了。司礼监、锦衣卫的头头们,也要揣摩皇帝的意思,是略施惩戒打打就算了,还是真的要让被廷杖的大臣断了生机。同样的廷杖四十,负责打板子的人可以让你皮开肉绽而不伤筋骨,也可以让你皮肉完好,而筋骨寸断,一命呜呼,这里面的水深得很。

朱元璋虽然是大明王朝廷杖的创始人,实际上洪武朝廷杖只出现过一次。那是洪武八年( 1375年),刑部侍郎茹太素写的奏疏冗长又言多忤逆,朱元璋怒之下在朝堂上将他廷杖了。其后,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几朝都没有再廷杖大臣。明英宗复辟之后,有大臣卷入政治斗争被廷杖除名,但总的来说,明朝前期施行廷杖的次数并不多。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相关画面

真正开始滥用廷杖是在明朝中期以后,几位性情皇帝上台。根据《明史》统计,明宪宗时期施行廷杖9次,被打的有70多人次明武宗时候朝政被太监刘瑾把持,朝局一片混乱。1519年武宗皇帝要南巡被阻拦,一怒之下廷杖阻拦的大臣146人,直接打死了11人嘉靖皇帝更是厉害,继位之初因为大礼议之争,廷杖大臣134人,打死17人,朝野震动。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朝廷大臣动辄被杖,这也成了嘉靖统治大臣的一个杀手锏。万历之后,廷杖之事在朝

廷上也偶尔为之,但没有再像正德、嘉靖两朝那么大规模,也没那么频繁。明熹宗时候,魏忠贤把持朝政,十几天的功夫廷杖了三位大臣。阁臣叶向高看不过去了,跟魏忠贤说,几十年都没施行廷杖,十几天的时间你就廷杖了三次,万万不可再行廷杖了。”魏忠贤迫于文官群体的压力,也不敢肆意使用廷杖。皇帝对大臣用廷杖,必然是被逼急了、气坏了,一般都是立即执行,但也有例外发生。景泰六年( 1455年)八月,南京大理寺左少卿廖庄曾上疏请求立太子,言辞激切,惹恼了景泰皇帝。廖庄人在南京,景泰皇帝也不好专门派人把他押解到北京廷杖。廖庄的折子遂被留中,景泰也没有对廖庄下狠手。等到廖庄因为母亲去世要回家丁忧时,按规定他要到北京办理相关的手续,办完手续后需要面见皇帝辞行。景泰皇帝一见到廖庄,之前积攒的怨恨便涌上心头,立即下旨,廷杖八十!

皇帝既然是一国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何廖庄在南京时不被廷杖,非要等到北京呢?这有先例。正德年间,南京有个名叫李熙的御史弹劾贪官污吏,触怒了太监刘瑾,刘瑾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矫旨要对李熙施行廷杖。圣旨传到南京,南京的禁卫因为太久没施行过廷杖了,都不知道廷杖该怎么打。临时选了几个人培训了几天,勉强合格,对李熙进行廷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廷杖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被执行。

鬼门关上的游走

受廷杖的人当然苦不堪言,实如在鬼门关上游走。用来施行的木棍,大的一头直径三分三厘,小的一头也有二分二厘,着实吃力,打

在人肉之躯,顿时皮开肉绽。成化以前,受到廷杖的官员是不用脱衣服的,主要是精神上折磨一下。还默许受廷杖的官员在屁股上垫些厚棉衣,减少些痛苦。到了正德时期,宦官刘瑾当权,他施行廷杖是为了对付政敌、震慑文官,这个时候廷杖就要大臣脱衣,以皮肉之身直接应付棍棒。

大臣一旦被宣布廷杖,基本上等于要到鬼门关报道了。但廷杖毕竟不同于直接的斩绞之刑,据统计,廷杖的致死率达24%,也就是说三个受到廷杖的话,会有两个人活下来。但剩下的人即使大难不死,也会皮开肉绽,体无完肤,人无完人,会留下诸多后遗症。

万历时期,张居正曾权倾朝野,他也容不得朝臣的批评。有几个人公然上谏,阻止皇帝对张居正夺情而受到廷杖惩罚。其中一人为赵用贤。他肥胖,廷杖后腐肉纷纷脱落。另有一人名为邹元标受刑十分严重,伤好之后落下后遗症,一遇到阴雨天气,骨头缝里就隐隐作痛,到了晚年连腰都弯不下去。据说,邹元标后来官至都御史,上朝时常站不稳,会跌倒摔跤。

言官弹劾他礼仪有失,有人就向皇帝解释,邹元标是因为前朝受到廷杖落下了后遗症,才会在朝廷上失礼。皇帝也不好追究什么。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张居正画像

崇祯皇帝时,给事中姜埰受廷杖,打断了几根仗棍不说,人也已经不省人事。姜埰的弟弟听说尿可以治疗廷杖的伤,口含尿液吐到姜垛嘴里,以求保全他的性命。姜埰被抬回家后,有名医来治疗他的伤势,医生说,廷杖的淤血若超过膝盖就没得救了。大夫要用把创面割开,放出淤血,七天后姜埰若能感受到疼痛,就还有救。姜埰命大,趴在床上半个月后,清理出了背部、腿部的烂肉一斗左右,终于捡回来一条命。

常挨板子的那些人

在大明王朝工作,哪些部门的人最容易受廷杖?根据张靖胤《明代廷杖研究》一篇论文的统计,明朝被廷杖的官员,有约一半集中在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这些言官身上。 明朝的言官属于典型的“官小权大”,级别不高,但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从明初朱元璋开始,便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规谏皇帝, 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 为了保证言官的谏言的空间,明朝的制度还鼓励风发言事,捕风捉影的事情,言官也可以拿来上奏。根据制度的设计,即便发现皇帝“所

行有未合理,亦当直谏。”言官是否能在工作岗位上“干得漂亮”,取决于谏言有没有被重视,有没有被皇帝接受。因此,明代的言官谏言上

至国家大事,下到宫闱琐事都可以拿来做文章,还特别喜欢针对皇帝进行言辞激切的批评,用“ 逆龙鳞”的方式,获得朝野关注,所谓一骂成名。文震孟来自东林党,类似于今天的“公知”或“体制内改革派”。天启年间,他在一份奏疏中公然写道:“皇上昧爽临朝,寒暑靡辍,于政非不勤矣,而勤政之实未见也。鸿胪引奏,跪拜起立,第如傀儡之登场,了无生意。”直接把矛头对准了皇帝,指责皇帝虽然勤政,但都是做做表面文章,没有勤政的实效。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奏折上递后,权阉魏忠贤故意压着没有立即上奏。等到天启帝观看木偶剧正入迷,魏忠贤就将疏中“傀儡登场”的话透露给皇帝,说文震孟将皇帝比作偶人,要求皇帝杀掉文震孟。震怒的皇帝下了杀心,但众臣苦劝力争,硬是将震孟给保了下来。天启皇帝憋了一肚子火,对这些文臣们恨之入骨,也为天启朝“阉党”横行埋下了远因。

再说一个更为让人瞠目结舌的例子。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据《明史》记载,皇帝说自己“头晕眼黑,心满肋涨,饮食少思,寝不成寐,身体尚软”,也就是领导人身体欠佳。一般人一听说领导人身体不舒服,都会往操劳过度、鞠躬尽瘁上面联系。而大理寺左评事雒于

仁写了份惊世骇俗的《酒色财气四箴疏》,直接批评万历皇帝身体不好,是因为沾染了酒色财气,自己把自己身体搞垮了。让万历皇帝注意身体,节制欲望,不再贪财酗酒了。万历看后,大为震怒,却也没对雒于仁用廷杖。 其实,明朝的皇帝有时候也拿言官没办法,朝廷设置给事中、御史,本就是让他们负责监察批评,他们话说得过头,又不好用法律制裁。只好用廷杖这种律外之法来对付。但言官过火到了雒于仁这种程度,引起天下人关注,皇帝也不好再对言官下狠手,否则就会被人说不能纳谏,自己成了破坏制度的人。臣子骂皇帝,皇帝还不便严惩,肚子里窝了一顿子火, 难怪万历皇帝几十年不想上朝了。

廷杖的优厚回报

官员受到廷杖虽说是惹怒了皇帝,政治生涯一时跌到谷底。但风水轮流转,廷杖在明代人眼里也不失为一项收益丰厚的政治投机。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有云,廷杖的官员,虽然“见辱于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廷杖既侮辱人格、更摧残身体,为何又让官员们趋之若鹜呢?原来,皇帝使用廷杖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火发出来就好了,多半也不是真要大臣的命。否则就不是廷杖这么简单,直接让三法司会审,或者下诏狱,有的是办法定罪。因此,廷杖并不意味着大臣犯了什么严重的罪,而仅是触怒了皇帝。皇帝的火气一平息,这些被廷杖的大臣就迎来生机,会给予一定的补偿。随着朝中权臣的更替,原本被廷杖的官员,往往能获得重新启用。再就是新皇帝登基后,也会对部分前朝受到冤枉的大臣平反,这些受到廷杖者也会受到优待。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景泰帝时,大臣们因为谏言让沂王做储君,很是受了廷杖的苦。等英宗复位后,首先给他们平反,其次给予官职褒奖。死于杖下的钟同,被追赠大理左寺丞,他儿子被国子监录取,不久授职咸宁知县。上文的廖庄,也在英宗复位后,召为大理寺左少卿。就连最善于廷杖大臣的嘉靖皇帝,在即位之初,也为前朝受杖的官员们平过反。其中一位叫舒芬的官员的经历最为传奇。正德朝时,他因谏皇帝南巡,被命跪阙五日,廷杖三十,几乎毙命嘉靖登基,随即官复原职。不料,他又卷入了“大礼仪”事件,下狱廷杖。不久,舒芬奔母丧归,死在家里。到万历年间,他被追谥文节。廷杖事后的“丰厚回报”,让明代士大夫们既怕廷杖之苦,又仰慕受廷杖的官员,认为他们是忠义之士。更有甚者,主动要求皇帝补打屁股。在嘉靖朝的“大礼仪”事件中,17位大臣被打死,御史郭楠深悔未能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留下英名,就单独上奏,为受杖者求情。气头上的皇帝就单独廷杖了郭楠,下狱为民,成全了他。

东汉的杖刑为何到了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代为何棒子满天飞

在廷杖中,受杖官员家人的苦楚,不比受刑者要少。给事中沈束弹劾严嵩,被廷杖下狱。严嵩失势去位时,沈束已被关在诏狱里十八年了。他的妻子张氏上书皇帝,愿替丈夫坐牢,换回丈夫为89岁的老父养老送终。张氏说,沈束没有子嗣,她就让他置了小妾潘氏。没想到,她们刚到京师,沈束就受杖下狱了。断了生活来源的妻妾二人,只能寄居在旅舍中,做些针线活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辗转思维,进退无策”,张氏上书读来,使人酸鼻。即便如此,受杖刑的家人却对朝廷没有怨恨之情,反而视为家中荣耀,并希望受杖者的行为被子孙记住,光宗耀祖。嘉靖朝的礼科给事中顾存仁言事忤旨,被杖刑六十,编管保安州充军。据《敕封孺人钱氏墓志铭》记载,顾存仁的母亲听说后说:皇帝没把儿子打死,是皇帝的恩典即便儿子被打死了,也是他的本份。

本文作者:历史大波澜(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486829913984257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朝   东汉   朱元璋   魏忠贤   隋文帝   唐玄宗   明世宗   刘瑾   汉光武帝   明史   明英宗   南京   明武宗   不完美妈妈   叶向高   明熹宗   明宪宗   茹太素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