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大秦帝国与匈奴之战

网络整理 2019-06-11 最新信息


按中国古籍记载, 匈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维。”

在战国时期, 匈奴开始在塞外草原崛起, 与北方的诸侯国赵、燕、秦均有战事冲突。长平之战后, 赵国覆灭, 秦国又忙于讨伐其他诸侯国, 一度受到抑制的匈奴得以趁机重新入侵北疆, 夺取了多个郡县, 并以河南地 (黄河河套以南) 为基地威胁关中。此时的秦王政正忙于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在灭亡六国后又忙于建立帝制、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统一度量衡等内政, 在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之前, 均无法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匈奴开战。但是秦始皇毕竟是位大有作为之君, 他虽然暂时无法对匈奴开战, 战备活动却没有放松。

大秦帝国与匈奴之战


秦始皇的举措中, 第一项是选主将。灭齐统一天下的当年, 秦始皇就将年轻的蒙恬调往上郡, 负责关中地区的对匈防务。蒙恬出身将门, 其祖父蒙骜从秦昭襄王开始就为秦国效力, 官至上卿, 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蒙恬为蒙武之子, 曾学习法律, 担任典狱官, 是一位出色的文法吏, 据说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曾在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率军攻打齐国, 因为战功被拜为内史, 可谓文武双全。让这样一位优秀的世家子弟长期驻军上郡 (“暴师于外十余年”) , 既是为了保护关中的安全, 也是为了让蒙恬熟悉北地的地理形势和匈奴军队的作战特点, 积累作战经验, 为将来的对匈作战塑造一位合格的主将。

第二项是修长城。匈奴的优势在于骑兵的机动性为中原军队所不及, 因此早在战国时期, 秦、赵、燕三国就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秦帝国统一天下后, 与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边界长达数千里, 不可能处处派重兵驻防, 因此必须修筑长城, 以阻滞骑兵的攻势, 并在反击时保护主力部队的侧翼和补给线。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便开始浩大的长城工程, 秦长城以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北长城为基础, 重新修筑了被匈奴破坏的赵武灵王所筑阴山南长城, 将赵长城与燕长城连接起来, 并将燕长城延伸到鸭绿江以东。在西段, 秦人则加固了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长城, 赵长城和旧秦长城之间的空隙则由黄河“以河为塞”来填补。至此, “西起临洮, 东至辽东, 延袤万余里”的长城防线构建完毕。

第三项是备后勤。冷兵器时代交通运输条件有限, 大规模动兵消耗巨大, 后勤补给十分重要。出击匈奴需要在草原上千里作战, 无法取粮于敌, 从内地输送粮食等物资也十分艰难。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便开始了修建驰道和储备粮食的工程 (当然这么做还有巩固统一成果、个人巡行炫耀等其他考虑) 。

与匈奴作战有关的驰道主要有三条:从咸阳向西北直达北地, 再从回中转入陇西郡的驰道从咸阳经渭河河谷直达陇西的驰道从咸阳向北经上郡、云中、雁门、代郡、上谷 (治今河北怀来县) 、渔阳 (治今北京密云) 、右北平 (治今内蒙古宁城县) 直达碣石 (今河北昌黎县碣石山) 的驰道。有了驰道, 不但便于调动军队, 也有利于运送粮草辎重和传递军情, 驰道可谓秦军出击匈奴的生命线。

大军出征塞外, 粮食供应尤为重要。李斯就曾以“匈奴无城郭之居, 委积之守, 迁徙鸟举, 难得而制。轻兵深入, 粮食必绝运粮以行, 重不及事”为理由反对对匈开战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秦始皇虽然没有采纳李斯的提议, 但并非不了解粮食供应对北征匈奴的重要性。秦初关中已有咸阳仓、栎阳仓、霸上仓三大粮仓, 中原有敖仓、陈留仓、宛仓, 但两者皆属国家用于最危急时刻的战略粮库, 非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用。因此始皇帝又在山东地区新修建了黄仓 (今山东黄县) 、琅琊仓 (今山东胶南琅琊台) 和腄仓 (今山东福山) , 作为北伐大军的主要粮食供应地。


大秦帝国与匈奴之战


△今天仍可见其遗址的秦长城 下载原图

在完成上述筹边备战准备的同时, 秦始皇还多次北上巡行, 视察防务, 部署战略。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时节, 蒙恬率领30万秦军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作战, 战争的目标是夺取河南地。秦始皇之所以选择河南地为进攻目标, 是因为匈奴“无城郭之居, 委积之守, 迁徙鸟举, 难得而制”, 不可能彻底消灭匈奴, 也不可能在几千里战线上同时出击。夺取河南地, 既可以解除匈奴对关中的威胁, 也可以以此为基地, 进攻阴山和贺兰山的匈奴军队主力, 从而消除北方边患。

夺取河南地的战斗十分顺利:蒙恬亲率主力从上郡出击, 攻取河套北部陇西和北地的秦军则由杨翁子率领从萧关 (今宁夏固原东南) 出击, 攻取河套南部。由于秦军做了周密的部署, 而匈奴的主力骑兵还在阴山和贺兰山, 因此面对秦军步兵、骑兵、战车协作作战的凌厉攻势, 河套的少量匈奴骑兵无力阻挡, 渡河向西北方向逃走了。初冬时节, 秦军便控制了鄂尔多斯高原, 前锋到达北河 (今内蒙古乌加河, 当时是黄河主航道) 。但是蒙恬深知匈奴主力尚在, 真正的大战尚未开始, 便命令秦军在黄河南岸过冬, 休整士卒, 准备再战。

头曼单于未能料到秦军攻打河南地, 还没来得及出兵援救, 河套匈奴军就已经被打败。次年初春, 正当他准备趁天气转暖之际出兵夺回河南地时, 蒙恬抓住战机, 抢先发动了进攻。此战, 秦军主力由蒙恬率领从河套出发北上, 先攻克高阙 (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 为阴山的缺口) , 切断阴山匈奴军的东西联系, 而后北上阳山、东取北假, 完成对匈奴军队主力的打击另一路秦军则渡河西进, 夺取贺兰山脉, 策应主力。匈奴军队猝不及防, 只好被动应战。双方在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展开激战, 秦军接连战胜, 匈奴军无力对抗蒙恬所率主力秦军, 也无法突破秦军长城防线, 再加之东胡和月氏从东西两方威胁匈奴, 头曼单于害怕陷入四面包围之中, 不得不率军北撤到漠南地区游牧。

秦军胜利的原因在于, 这支在战火中锤炼百年的精锐之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作战时步兵、骑兵和战车协同配合此时离灭六国之战仅数年之短, 秦军老兵作为战斗骨干犹在, 战斗经验丰富、军纪严明主将蒙恬是位优秀的将领, 指挥若定、睿智果敢, 又深得秦始皇信任战前修长城、筑驰道、建粮仓, 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战争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反观匈奴, 此时还处于松散的部落联盟阶段, 单于尚未确立集权体制, 游牧骑兵分散而难以统一指挥, 各部落各自为战, “利则进、不利则退, 不羞遁走”, 组织纪律性较差, 战斗力并不是很高。所以匈奴人只能利用骑兵优势乘虚而入, 进行袭扰和劫掠, 难以与中原的正规军正面对抗。

秦军虽打得头曼单于率军北撤700里, 但是并未消灭匈奴主力, 匈奴依旧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不可能北上千里追击匈奴, 因此在战后, 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边防, 以防止匈奴再次南侵。

一是命令蒙恬继续率领30万大军驻守北边, 防范匈奴来袭, 并派长子扶苏监军, 加强防务。秦始皇死后, 胡亥继位, 扶苏、蒙恬被逼自杀, 这支边防军由蒙恬的副将王离 (王翦之孙、王贲之子) 率领, 继续忠实地戍守边防。直到中原大乱, 秦二世才陆续将这支部队的主力调入内地。

二是于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 , 在河南地设立九原郡 (治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 , 在西起榆中、东接阴山的黄河沿岸设置了44个县, 将罪犯迁徙至此, 充实这些县。后来又在秦始皇三十六年 (公元前211年) , 一次向九原郡迁徙了3万户。河南地原本就土地肥沃, 宜农宜牧, 大批移民的到来将这里开发成富庶的“新秦”, 为边防军就近提供兵源和粮食, 让河南地成为抗匈的基地。

三是在河南地以北增设两条防线。一条是“自榆中并河以东, 属之阴山, 以为四十四县, 城河上为塞”, 沿着黄河在险要地带修筑城塞, 以掩护河南地。一条是在“高阙、阳山、北假中, 筑亭障以逐戎人”, 沿着阴山山脉, 重修、加固了赵武灵王时修筑的北长城, 以掩护黄河沿岸的各城塞。

四是于秦始皇三十五年 (公元前212年) , 修筑了从咸阳附近的云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该直道从云阳开始, 至子午岭上, 北行直到定边县南, 再由此向东北方向延伸, 进入鄂尔多斯草原, 过乌审旗以北, 经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南渡过黄河, 到达今内蒙古包头, 前后长达1800里。直道一半修建于山岭之上, 一半经过草原平地, 便于从关中向九原迅捷地调兵, 直到西汉时还被使用。

通过对匈奴的出击和战后严密的布防, 秦朝得以有效防范了匈奴的入侵, 遏制了匈奴的崛起。所以, 直到中原出现大乱, 北方边防军南调, 匈奴才得以再次抬头, 为后来汉高祖刘邦白登山被围埋下伏笔。

本文作者:当代历史故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80932341455309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匈奴   秦朝   战国时期   秦始皇   蒙恬   历史   三国   阴山   内蒙古   陇西   河南   李斯   宁城   山东   贺兰山   秦昭襄王   史记   咸阳   怀来   冷兵器   司马迁   黄河   河北   临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